close


闊別近二個月沒寫五個月前的遊記,趁颱風天終於又復工。
寫遊記應是重抱愉悅的心情來回憶,
故我不願意短時間內將它拼湊出來。
當然,若能用簡單的文字和大量的圖片來填充真的是件輕鬆的事,
但,我告訴自己,若不仔細書寫所經歷的許多事物,將有愧於心。
於是,每篇遊記的面世速度也就一直延宕……

別擔心我可能會忘記那段旅行的經過,
畢竟那些走過的路,我有自信深存在腦海中至少十年不腐朽;
我所擔心的是,成文越慢,敘事的風格好像會不太一樣;
連同照片的擺放或加工,都不禁想重新再調整一次。
只是這樣會花費更多不必要的時間,因此直接作罷。

廢話太多,
反正,有興趣的,歡迎再度觀賞我的京阪神之旅。

(PS:大阪城公園地圖,請參閱上篇遊記。)





路過市民之森後,波光粼粼的東外護城河(東外崛)印入眼簾。

河的周圍栽種了成排的櫻花樹,雖無全然盛開的美景,但也點綴地令人心曠神怡。

看到東外護城河,若再持續一路向北,就會到達大阪棒球場和大會堂,那兒可非此趟旅遊的重點。故,我們的行走路線就立即改往西邊,目標瞄準『天守閣』。



經過一個滿佈掉落櫻花花瓣的詩情畫意小徑後,終於到達進入大阪城內的四個通道之一-玉造門舊址。

由於是重要通道,當然人潮也由此開始增多起來。

一邊走,一邊能聽見各國的語言在空氣中交錯散佈,其中仍以亞洲地區的遊客為大宗,國語、台語、粵語、韓語,當然還有本地的日語一同來湊熱鬧,有時聽見提高分貝的交談或呼喊,會讓人感覺各國的人民正以人數的優勢來掠奪、瓜分這塊歷史之地。



在玉造門舊址(舊建築早已灰飛煙滅,故曰舊址)處,我們還遇見了大阪城城內觀覽車(ふれあいパークトラム)- ロードトレイン(Road train)。

它主要運行於大阪城公園的大手門(大阪城正門)、櫻門和停車場之間。當然也是要車票的,成人200円、小孩和老人100円。

若想省些腳程,是可考慮搭乘,但,自助旅行的首要條件就是得不怕跋涉之苦啊!且用走的才能發現更多有趣的東西喔~所以還是捨棄它吧!



另外,在護城河的對岸(算是城內二之丸屬地),可見大阪城13座重要保護的文物之一的一番櫓。

其實,它是一個高約2-3層樓的中國宮殿式高臺,看起來沒啥特殊,但在古時,可是用來偵察、防禦或攻城的戰略建築,也稱望樓。

在外護城河的四周仍存有約六個相似外觀或用途的古蹟,分別是一番櫓、六番櫓、多聞櫓、千貫櫓、乾櫓及之前放彈藥的焰硝藏(火藥櫓)。



隨著人群向西北方向前進,在內護城河外有著一大片梅花林,據說約有95個品種、1250株梅花栽種於此,可惜去的季節並非梅花盛開之際,故無法一睹其壯觀景象。


(為什麼我當天眼睛一直睜不開啊?!)

但在梅林附近有著一片花開燦爛的區域,其花朵看起來不似所熟知的梅花,可能是其他品種的梅花或別的花種,其實也別太追究啦!反正開得令人目眩神迷、璀璨萬分就足夠佔據一堆相機的記憶體了。

就像在路上遇到漂亮的正妹,也不可能知道她的本名啊!只要能讓大夥發出「好漂亮」、「好美麗」之類的稱讚之語就行了,對吧!(這比喻好像蠻虛的,但我覺得很實際)



進到梅林附近後,朝城中看,就可見到天守閣的頭部在那兒搔首弄姿,呼喚我們趕緊前往,不過,進入城內前還是有許多景色可欣賞。


(這張的重點是護城牆,不過我的眼睛依然睜不開....)

如內護城牆比外護城牆更佳雄偉高聳,這些用花崗岩砌成的石垣高度達20公尺,總長達12公里,所用的石頭達到50萬~100萬塊,護城河也寬達70~90米,整體的氣勢就是澎湃洶湧、固若金湯。這些城牆也都被納入了國家重要保護文物之一。



繼續漫步到位於天守閣南方的櫻門(或稱櫻花門),它是唯二由城內通往城中的關卡之一(另一為北方的極樂門),也是非常著名的古蹟。話說當年大阪城遭遇祝融時,就僅這道全部用巨石砌成的櫻門屹立無恙,可謂古蹟中的古蹟啊!


(蛸石就在櫻門後,有看到嗎?途中那位搶鏡頭的媽媽,不知從哪迸出來的~~)

櫻門後方更有塊大阪城內最大的石頭-蛸石,高5.5公尺、寬11.7公尺、重130公噸,但其外表太過平凡,若不稍加留意,就會直接忽略它的存在了。


(這是大阪市立(歷史)博物館的舊址)

進入了櫻門後,再繼續向前走,經過大阪市立博物館舊址及金庫等懷舊的建築,就可見鼎鼎大名、有著綠屋頂、黑瓦、金箔與白牆相點綴輝映的天守閣矗立在前。



到這邊,當然得不免俗地和天守閣合照幾張,才能證明有來過啊!但是,這兒也是人聲最鼎沸之處,故要找到漂亮、適宜、不會將路人甲乙丙丁攝入的角度還得費一番功夫呢!



在進入天守閣之前,得先簡單來瞭解一下大阪城的歷史沿革。


大阪城是在1583年由豐臣秀吉於石山本願寺(被織田信長擊毀)的舊址開始建築。在此建城堡的本意是欲當作豐臣氏下統一日本後的新首都。據說當時豪華壯麗、富麗堂皇之姿,有著「黃金城」的稱號。

然而,到了豐臣秀吉之子秀賴主政時,城廓遭受德川幕府攻破,建築物為祝融焚毀,經過大坂之戰以後,德川幕府雖重建城池,奈何躲不過江戶幕府末期維新之戰(戊辰戰爭)所引發的大火及雷擊天災,許多建築物幾近被摧毀。



明治時代後,此處一度成為陸軍軍營。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,剩下的建築物又因空襲被嚴重破壞。

目前由鋼筋混凝土結構體建造的天守閣,是在西元1931年〈昭和六年〉由大阪市民合力贈與所重建的,並將此區域改建為史蹟公園。1995年的重修工作更使得整個天守閣煥然一新(還有電梯呢!)。


(天守閣前方一棵似乎很有典故的樟樹.....)

知道這些歷史後,就會確實瞭解天守閣這悲慘的一生,傾倒、重建、燒毀、重建、雷擊、重建、空襲、重建……,如今看來的規模宏偉、金碧輝煌、壯觀非凡也僅是近代數十年的成果,而非名副其實的古蹟建築啊!不過還是可以前來瞻仰、試圖體會一下豐臣秀吉當時建造此物的豐功偉業啦。



來到天守閣,當然不能像某些旅行團一樣,為了省時省錢而「不上天守閣」。畢竟,雖它外觀看似毫無歷史價值,不過裡頭可是典藏著許多豐富的歷史資料啊!就當成參觀歷史博物館吧!買了600円的入場券後,我們便迫不及待地走進天守閣。



登上階梯後,來到了天守閣的入口。其門前有著三個有趣的古物。


(這就是金明水井戶屋形啦!這個屋頂才是國家重要文化財喔~~)

一是國家重要保護文物之一的「金明水井戶屋形」,其實就是口約33公尺深的井,上頭覆蓋著歷史悠久的人字形屋頂。傳說豐臣秀吉曾將金條放入此井中,但好像後世沒人找到過。


(搭配柯南新電影好像在這裡有舉辦尋寶活動,但柯南非重點,重點是右後的殘念石)

二是「殘念石」,日文常見的殘念即遺憾之意。但為什麼門口要放這些石頭?而為啥又叫殘念石這鬼名字呢?

原來,在十七世紀時為重建大阪城,這些石頭被從日本各地費盡千先萬苦運送來此,結果運送到達時,城堡早就蓋好了,於是一整個異常地殘念啊(作白工當然很殘念);也可能太殘念而心生肚爛,故這些石頭就被隨意擺放在該處(這是擺爛嗎?)。另外,聽說千萬不能和殘念石合照,否則將來會遇到許多讓你遺憾、惋惜之事喔。聽到這傳說後,使我覺得應把殘念石更名為「怨念石」較妥當些………


(想到這支砲只能射空彈,不由得就替它感到淡淡的哀愁.....)

三是門旁的古砲台,本以為它是以往為協防天守閣而設置的大砲,但其真實的用途,只是用來發射空砲作為告知正午時間的報時工具。

這也讓我感到匪夷所思,為啥不用敲鐘之類較緩和的報時方法,而用砲擊啊?總覺得聽到砲聲,午餐就會從嘴巴噴射出來,不然褲子就會突然熱熱濕濕的了......




看完三個有點莫名其妙的古物後,我們正式進入外觀5層,內部8層,高54.8米的天守閣。


(這天應改名為眼睛睜不開之旅......)







(續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)



後記:
1.大阪城和名古屋城、熊本城並列日本歷史上的三名城,別名「金城」或「錦城」。

2.「大阪」在明治維新前寫作「大坂」,維新後忌於「坂」字可拆為「士反」,有「武士叛亂」之諱,因此於明治三年(1870年)改名為「大阪」,「大坂城」也因而更名為「大阪城」。一般講述更名前的歷史時仍會以舊寫「大坂城」稱之,以示時代區別。

3.天守閣,原稱為天守(或曰殿主、殿守、天主)是日本城堡中最高聳、最重要的建築,主要擔任著金庫、軍火庫和觀測所的功能,當然也可做為君主的宮殿。日本各地的古城堡有許多都存在著天守閣,故天守閣並非大阪城獨有。

4.大阪城網站:
http://www.osakacastle.net/hantai/index.html
http://www.osaka-info.jp/ja/castle/history/index-f2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吉米鼬 的頭像
    吉米鼬

    吉米龍深銘的blog

    吉米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